醫藥網9月23日訊 每次產業變革都伴隨著基礎設施的更替建設。上世紀90年代,美國推出跨世紀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工程,造就了美國信息經濟的輝煌。今天,我們又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2020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新冠疫情之下,新基建序幕全面拉開。5G、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新力量,以什么樣的路徑和架構,奠定數字化時代的產業發展基礎,不僅要形成物理層面的硬件設施,更要形成中小企業創新的生態設施,解決產業創新提質和降本增效的瓶頸,這是產業新基建要回答的重大歷史命題。
我們正從原子構建的現實物理世界,通向比特構建的未來數字世界。站在兩個世界的歷史交匯點,產業新基建,將通過“一體兩面”在G端和B端的數字化布局,以新型產業治理設施為指揮中樞,以企業數字化為基礎,以重點領域專業化園區為載體,通過專業化的創新資源運營,將行業個性化、多樣化的資源和服務需求轉化為標準化、共享化、專業化的產業設施,深層次推動產業治理變革、資源平權變革和運營模式變革,形成服務中小創新企業的新型生產關系。
一、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代背景
1.中小創新企業的發展活力,關系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的實現。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小、微、活”,就業穩,經濟就活。習總書記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特別強調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2.中小創新企業的發展難題,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走出新路徑。中小企業發展面臨融資成本高、資源整合能力弱、招引人才難等問題,這些是長期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無論是外部的資金支持、平臺支持還是人才支持政策,很難真正從中小企業經營價值鏈滲透和切入,形成自適應、自匹配的發展動能,提升企業運營能力,增強企業發展新動力。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的流動性與高效性,為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提升創新供需的匹配效率、降低經營成本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
3.中小創新企業的發展策略,可以在生物醫藥垂直場景下率先垂范。生物醫藥產業具有中小企業高度集聚的特征,產業正在由少數大企業驅動向大量中小創新型企業的協同轉變,我國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生物醫藥領域企業數量排名第二。同時,生物醫藥產業具有“三高一長”(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特點,對于資源整合能力弱、資金實力弱的中小創新型企業,面臨的瓶頸性制約尤其突出。產業新基建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率先布局,是創新主力軍地位日益突出的生物醫藥中小創新企業的迫切需要。
二、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與挑戰
1.中小企業信息匹配能力弱,影響企業觸達資源的效率。中小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并且團隊以研發人員為主,因此企業在信息查找與收集方面的能力相對不足,缺少在精準匹配服務商、精準尋求政策支持方面的信息觸達能力。
2.中小企業資源整合能力弱,降本增效存在眾多挑戰。生物醫藥領域供應鏈商品及服務極為繁雜,企業在實際的研發生產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來尋找到合適的資源,且常常存在找到的資源與實際無法匹配的情況,導致其企業降本增效存在眾多挑戰。
3.中小企業自適應能力弱,新環境下生存與發展面臨外部挑戰多。數字經濟、生物經濟正深刻改變社會經濟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企業經營需要不斷適應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迭代及創新變革,以便應對生存危機,并推動自身業務升級。
三、中小企業發展的時代使命
在推動產業高質高效發展過程中,產業鏈安全、產業精準管理和中小企業創新生態已日益成為關鍵因素。結合新的全球經濟政治環境,反思如何將舉國體制優勢與市場資源配置機制更有效地結合,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以數字化力量匯聚資源、打造通道,形成集成創新、統籌調配、系統支持的產業生態,以產業新基建塑造中國特色的數字化經濟新形態。
當前,產業發展的底層技術、生產要素、組織形態和治理模式都在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社會架構從“剛性、固態”的物理世界向“彈性、流變”的智能世界轉型。從技術脈絡的變革開始,引致產業的要素細胞、組織結構、治理系統產生生態鏈式變革。底層技術框架的數字化、智能化牽引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平臺遷移,數據成為基本的生產要素。數據具有的資源共享性、流動高效性、收益遞增性,推動產業組織形態從“邊界清晰、常態穩定、塔式集中”向“共享合作、高頻動態、分布協同”轉變,節點服務型中小企業成為社會創新的主導力量,長尾經濟的特征日益突出。由此,中小企業以數字化為基石的協同化組織,成為數字經濟社會新型生產關系的核心。
產業組織變革、技術路徑變遷、產業要素變化的多重拐點相互交疊,共同提出如何以中小企業協同生態為核心,構建政府產業數字化治理新系統的時代命題。在特殊的歷史關口,將中小企業的“保”和“促”相結合,將中小企業協同生態與技術底層邏輯、產業要素細胞的變化相結合,需要建設支撐新型產業治理和新型產業生態的新型基礎設施,這是中國產業向數字化經濟、智能經濟轉型的時代使命。
四、服務生物醫藥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創新提質的新基建探索
產業新基建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率先突破具有引領未來世界的重大戰略意義。與以自然世界為改造對象的其他產業不同,生物醫藥是唯一具有改造人類本體世界功能屬性的產業,它是超越生產、生活資料,在更高層次上滿足人類需要的產業,未來國家的競爭會從物質財富的競爭,回歸人類本元,演化為高次元改造生物世界能力的競爭。人類本體世界問題的解決,需要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技術創新和突破,需要更多的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更需要有專業化的產業基礎設施對創新形成強大支撐,構建創新生態,共同解決人類的生命健康問題,讓人類在面對重大疾病、身體機能的衰退和病變時能夠更加從容、更有尊嚴感,不再因疾病、衰老而喪失生命尊嚴,讓生命之光更加長久。
1.創新需求側,從生物醫藥中小企業的創新鏈梳理出發,以需求為出發點,在生物醫藥產業場景中探索中小創新企業的痛點和瓶頸。生物醫藥分藥品、器械和服務三大方向,針對不同方向,又分成不同細分領域,如:藥品可以分為化藥、中藥、生物藥。針對不同的細分領域企業,其研發流程存在眾多差異。因此針對不同細分領域研發生產特點,進行創新流程分析,細分每個階段的痛點,及資源整合的難度和瓶頸。
2.創新供給側,從生物醫藥中小企業創新要素梳理出發,以供給為出發點,在資源場景中提升經營價值鏈效率。著眼于中小創新企業的需求和痛點,落地策略與路徑,探索通過精準資源、匹配交易、及時服務三位一體的一站式“線上-線下”服務,實現產業鏈之間供需對接匹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探索中小企業創新的數字化路徑創新。以服務資源數字化為切入點,以實體落地和第三方平臺運營為載體,推動產業數字化服務生態持續發展,逐步演進形成全球化合作、共享資源研發的產業協同模式。